Baumer堡盟增量式编码器ITD 01 B14深度解析
核心定义与分类
增量式编码器是一种通过将旋转或直线位移转换为周期性电信号,再经计数脉冲实现位置、速度和方向测量的传感器。其核心特点在于仅输出相对位置变化,需依赖外部计数设备记录脉冲数,断电后位置信息丢失。
增量式编码器:输出脉冲信号,通过计数实现测量。
工作原理详解
信号生成机制
编码器内部包含码盘(刻有均匀分布的透光/遮光条纹或磁性条纹)和传感器(光电或磁敏元件)。当轴旋转时:
光电式:光源透过码盘条纹照射光敏元件,产生明暗变化的电信号。
磁电式:磁性条纹通过磁敏元件(如霍尔传感器)感应磁场变化,生成电信号。
脉冲转换与计数
电信号经放大、整形后输出为方波脉冲(如TTL或HTL信号),脉冲个数与位移量成正比。
通过计数器记录脉冲数,计算位移大小(如旋转角度或直线距离)。
方向与零位判断
方向识别:输出两路正交脉冲(A相和B相),相位差90°。通过比较A、B相的相位关系(如A超前B为正转,B超前A为反转)判断旋转方向。
零位参考:每转一圈输出一个Z相脉冲,用于基准点定位或消除累计误差。
技术参数
技术数据 – 电气参数
电源电压
5 VDC ± 5%
8…30 VDC
反极性保护
是
电流消耗(无负载)
≤25 mA
每圈脉冲数
30 … 1024
参考信号
零脉冲,宽度90°
感应原理
光电
输出频率
≤100 kHz
输出信号
A 90° B,N + 反相信号
输出方式
TTL
推挽式,带短路保护
结构组成与关键部件
码盘
材料:玻璃(高精度、热稳定性好)、金属(耐冲击、成本低)、塑料(经济型)。
刻线:均匀分布的透光/遮光条纹或磁性条纹,刻线密度决定分辨率。
传感器
光电式:利用光敏元件(如光敏二极管)检测码盘透光变化。
磁电式:通过磁敏元件(如霍尔传感器)感应磁场变化。
信号处理电路
放大器:增强原始信号强度。
整形电路:将正弦波转换为方波,便于计数。
判向电路:比较A、B相相位关系,确定旋转方向。
Baumer堡盟增量式编码器ITD 01 B14深度解析